有这样一类胖友:身体发胖,总感觉浑身不清爽,口干口苦、舌苔厚腻,容易长痘,一看就是湿热重;可同时又容易疲劳、气短懒言,稍微动一动就心慌中银两融,这又是气血不足的表现。
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,因为大多数补气的中药容易助生湿热,所以在补气血和除湿热中把控好这个平衡,还是一门挺难的功课。
为什么会有湿热+气血不足的情况呢?今天,邀请到中医减重专家范琳燕主任来和大家聊聊。
中医讲,脾是运化水湿的“小管家”,也是气血生化的 “加工厂”。但是现在很多人饮食不节,不规律,比如胡吃海塞(尤其爱油炸、甜腻、冰饮)、熬夜、久坐不动,脾就会 “累瘫”。
脾一虚,首先 “水湿运化不动”,湿邪在体内越积越多,时间长了还会化热,变成 “湿热” 。这时候,身体就像被泡在又黏又热的“脏水里”,
表现为:肚子大、四肢肿、皮肤油、大便黏马桶,还总觉得烦躁、口臭。
同时,脾 “加工气血” 的能力也下降了。气血生成不足,身体就像 “电量不足的手机”,
出现:没力气、易疲劳、脸色苍白或发黄、月经量少、容易头晕心慌。
展开剩余79%范琳燕主任认为这时候的调理关键是:利湿不伤正,补气不助火
首先是,在调理的时候要注意顺序:
先清湿热,但别 “伤了正气” 再补气血,要 “补而不腻”接下来,邀请范琳燕主任分享一个方子:利湿补气茶
组成:五指毛桃、茯苓、炒薏米、赤小豆、陈皮、玫瑰花(具体用量可根据症状和体质调整)
五指毛桃:不是黄芪,却有 “南芪” 美称,补气健脾又利湿,温和不燥,补而不腻。
茯苓:健脾祛湿 “能手”,把湿气变成 “水汽” 排出中银两融,还能宁心安神,改善湿气重引起的失眠。
炒薏米:薏米炒过,寒性降低,专祛脾胃里的湿浊,还能清热,让湿热从小便走。
赤小豆:比红豆更擅长利湿消肿,和薏米搭配,“双管齐下” 赶湿气。
陈皮:理气化痰,让脾胃 “动起来”,防止补气药滞住,还能化解湿浊引起的胃胀。
玫瑰花:疏肝解郁,让气血运行更通畅,还能中和方子。
注意:
虚寒体质(怕冷、腹泻、舌淡白)的人,薏米、赤小豆可减半,加2片生姜中和寒性。
湿热严重(舌苔黄厚腻、便秘)的人,初期可加荷叶(清热利湿),好转后去掉。
以上的搭配和内容仅作为科普参考,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,用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详细辨证,才能更适合自己,事半功倍。
范琳燕主任表示可以配合3个 “辅助动作”,效果翻倍
1.拍胆经:疏肝利胆,帮湿热排出
每天晚上7-9点(胆经当令),用空掌拍大腿外侧(从髋部到膝盖),每侧拍 5 分钟,微微发红发热即可。胆经通了,湿热和气血运行都更顺畅。
2.揉腹:健脾助运
早上7-9点(胃经当令),顺时针揉肚子5分钟,促进脾胃蠕动,帮助利湿排浊;
3.“抓脚趾”:刺激脾经,补气血又利湿
坐在椅子上,用手抓脚趾(重点抓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,是脾经穴位),每次抓 3-5分钟,能激活脾经,补气利湿。
调生活:这些习惯不改,什么方子都白搭
1.少吃 “湿热” 食物
远离:油炸、甜腻(蛋糕、奶茶)、冰饮、火锅(尤其是辣锅配冰啤酒),这些最伤脾胃,加重湿热。
多吃:山药粥、南瓜羹(健脾),冬瓜汤、绿豆汤(利湿清热),红枣桂圆茶(补气血,湿热减轻后再喝)。
2.别熬夜!别熬夜!别熬夜!
晚上11点 - 凌晨3点,是肝胆排毒、养血的时间。熬夜会让肝胆 “累坏”,湿热更重,气血更虚。尽量 11 点前睡,睡够 7 小时。
3.每天动一动,哪怕10分钟
久坐不动,气血和湿气都 “憋” 在身体里。每天抽10分钟跳绳、散步、拉伸,让气血循环起来,湿气自然往下走。
发布于:广东省选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